Julia999 发表于 2019-8-6 09:26:53

决策树

本帖最后由 Julia999 于 2019-8-6 09:26 编辑

定义:
决策树是一种特殊的树形结构,一般由节点和有向边组成。其中,节点表示特征、属性或者一个类。而有向边包含有判断条件。

决策树学习的三个步骤:特征选择树的生成树的剪枝

生成算法:
决策树内节点->特征决策树的叶结点->类别
ID3   信息增益最大C4.5   信息增益比最大CART   基尼指数最小(信息熵:值越大,随机变量的不确定性就大)(信息增益是由信息熵计算得来的,值越大,就说明这个特征越重要)(选择特征的时候肯定是选择对我们来说比较重要的特征)(基尼系数:比如一个国家中的基尼指数是1,表示这个国家大家都是平均的,如果是0,表示这个国家只有一个人赚钱,基尼指数是0,表示纯度最高)

ID3 算法通过递归的方式建立决策树。建立时,从根节点开始,对节点计算每个独立特征的信息增益,选择信息增益最大的特征作为节点特征。接下来,对该特征施加判断条件,建立子节点。然后针对子节点再此使用信息增益进行判断,直到所有特征的信息增益很小或者没有特征时结束,这样就逐步建立一颗完整的决策树。C4.5 算法使用了信息增益比来选择特征,这被看成是 ID3 算法的一种改进。ID3 和 C4.5 算法简单高效,但是他俩均存在一个缺点,那就是用 “完美去造就了另一个不完美”。但是这两个算法易造成过拟合而使得模型的泛化能力变弱。当然,过拟合的问题也是可以解决的,那就是对决策树进行修剪。


例子:对鸢尾花分类。
数据集简介:
鸢尾花数据集总共包含 150 行数据。每一行数据由 4 个特征值及一个目标值组成。其中 4 个特征值分别为:萼片长度、萼片宽度、花瓣长度、花瓣宽度。而目标值及为三种不同类别的鸢尾花,分别为:Iris Setosa,Iris Versicolour,Iris Virginica。
在例子中使用 scikit-learn 提供的方法导入该数据集。

from sklearn import datasets #导入数据集
iris=datasets.load_iris()#下载花的数据集
iris.data#查看一下iris数据
#但是上面的查看方式不好看,我们导入pandas使得数据更加好看,pandas里面有一个DataFrame,可以将我们的数据处理成表格的形式,使我们可以看得更舒服
import pandas as pd
#这样输出的表格可能看上去没那么可观,所以我们加上:...
#pd.DataFrame(iris.data)
features=pd.DataFrame(iris.data,columns=iris.feature_names)
features
target=pd.DataFrame(iris.target,columns=['type'])
target
#我们现在已经得到了数据和标签,那么下一步应该是划分数据,一部分拿来做训练,一部分拿来做测试
#我们一般的经验是拿70%作为训练集,30%作为训练集,所以下面我们也打算这样
split_num=int(len(features)*0.7 ) #计算我们有多少行数据
train_features=features[:split_num]
test_features=features
train_targets=targets[:split_num]
test_targets=targets
#但是现在有一个问题了,我们发现我们拿去做训练的70%的数据的标签全部都是2的,很明显这样做训练是不正确,所以我们需要用另外一种方法
#你会发现,这些数据是按照鸢尾花类别的顺序排列的。所以,如果我们将其直接划分为训练集和数据集的话,就会造成数据的分布不均。详细来讲,直接划分容易造成某种类型的花在训练集中一次都未出现,训练的模型就永远不可能预测出这种花来。你可能会想到,我们将这些数据大乱后再划分训练集和数据集。当然,更方便地,scikit-learn 为我们提供了训练集和数据集的方法。
from sklearn.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
features_train,features_test,target_train,target_test=train_test_split(features,targets,test_size=0.3, random_state=42)
#把数据都划分好了,现在开始生成决策树了
from sklearn.tree import DecisionTreeClassifier
model=DecisionTreeClassifier()
model
#训练模型
model.fit(features_train,target_train)
#训练好了,那么咋知道是到底好没好捏~
model.predict(features_test)#将我们的训练数据放进去,当然,既然是预测,就不要将我们的targets也放进去啦,就单纯放特征进去,让模型预测
#看看我们的实际的标签应该是怎么样的,进行对比,看看正确率
target_test.values.flatten()
#但是,我们想知道我们到底预测的准确度是多少,那么可以用:
from sklearn.metrics import accuracy_score
accuracy_score(target_test.values.flatten(),model.predict(features_test))
#但是要注意上面的函数中的参数传递顺序,应该是实际的在前面,预测的在后面

#上面的步骤貌似已经完成了决策树,但是捏,总觉得少了些啥,没错,就是图,没有图,感觉决策树好难懂~
import graphviz
from sklearn.tree import export_graphviz
image=export_graphviz(model,out_file=None,feature_names=iris.feature_names,class_names=iris.target_names,filled=True,node_ids=True,rounded=True)
graphviz.Source(image)
你可以看出两种准确度方法输入参数的区别。一般情况下,模型预测的准确度会和多方面因素相关。首先是数据集质量,本实验中,我们使用的数据集非常规范,几乎不包含噪声,所以预测准确度非常高。其次,模型的参数也会对预测结果的准确度造成影响。


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决策树